醫療保險比較:五大常見陷阱逐個拆解, 避免賠唔足
- LifeTEGO 團隊
- 8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年, 香港人對醫療保險比較嘅需求越來越高, 但原來好多朋友都會跌入同一啲陷阱, 導致最後賠唔足或保障唔全面。其實, 選擇最適合自己嘅醫療保險計劃, 唔單止要比較價錢, 仲要睇清保障細節、續保保費同新功能。以下五大常見陷阱, 大家真係要小心, 否則就算辛辛苦苦交咗保費, 到真正要用時都未必攞到心目中嘅保障。
1. 隱瞞病歷或漏報既往病症
申請醫療保險時, 如果你選擇隱瞞過往病史 (無論係有心定無意), 呢個錯誤可以話係「致命」。保險公司審批時, 會查問你過去嘅健康狀況, 事實上你每次睇醫生, 甚至做身體檢查, 醫療紀錄都有跡可尋, 唔係咁易呃到人。或許一時之間順利批咗保單, 但到真正要索償, 保險公司發現你有啲資料冇交代清楚, 隨時一刀切拒賠, 到時真係得不償失。
例子:受保人接受公司安排的周年體檢, 之後的報告內某啲指標超出正常範圍, 醫生冇特別提醒, 自己又冇留意。結果日後申請保險理賠時, 保險公司以「未如實申報健康狀況」為由拒絕賠償。

2. 盲目投保—見人買我又買
「人買我又買」係香港人嘅常見心態, 身邊朋友有, 自己都要有, 但醫保唔係「一式一樣」咁簡單。以自願醫保(VHIS)為例, 雖然基本保障大同小異, 但不同公司都會有自家特色, 例如「免找數服務」並非每個計劃都有。就算有, 覆蓋範圍都各有不同, 特別係日間手術中心嘅檢查同手術項目, 選擇唔啱反而得物無所用, 到時先後悔就遲。
3. 只睇保費平唔平, 忽略實際需要
唔少人買醫保只望個價錢, 貪平就揀最基本、普通病房級別的保障計劃。但當真係要住院時, 又想治療環境好啲, 結果揀咗半私家房。咁一來, 住院費、雜費自然水漲船高, 最大問題係「額外醫療保障」會因為你升咗房級而打折。例如:本來總醫療費用 HK$15 萬, 當中有 $10 萬超出保障額, 額外保障原本可賠 80%, 即 $8 萬;但因為住咗較高級別的房, 賠償只剩 40%, 即 $4 萬, 最後總賠償由 $13 萬跌到 $9 萬, 損失自己埋單。
4. 未有定期檢視及更新醫療保障
好多朋友買咗醫療保險之後就當「萬事俱備」, 從此唔理, 甚至十年八載都冇開過保單睇。事實上, 人生唔同階段會有唔同需要, 例如結婚、生B、事業發展、父母年紀大咗, 甚至自己健康情況有變, 都可能要重新審視保障內容。有啲新推出嘅醫保計劃, 已經針對現代人需求加設咗額外保障。例如現時唔少全額醫保計劃, 都會對中風後嘅跟進治療同家居設備提升提供額外支援。如果你一直靠舊有計劃, 又冇定期檢視, 隨時錯過咗啲更貼心實用、更全面嘅新保障, 遇到意外或大病時就後悔莫及。

5. 忽視未來保費負擔,隨時騎虎難下
唔少人買醫保時只顧住首年保費有幾抵, 見到有優惠就即刻入手, 但卻忽略咗之後續保保費嘅升幅。其實隨住年齡增長, 特別係45歲後, 患上嚴重疾病嘅風險會大大增加。如果係肺癌、心臟病等重病, 仲可能到65歲退休之後先出現。問題係, 當你最需要醫療保障嘅時候, 續保保費往往會變得好高, 有時加幅比預期多出好多。結果, 你可能會發現, 當面對高危疾病之際, 自己根本負擔唔起續保費用, 進退兩難。如果最終被迫終止保單, 到時唔止賠唔足咁簡單, 而係完全失去保障, 令自己完全暴露在風險之中。
想揀到貼合自己需要嘅醫療保險?
立即利用 LifeTego 保險比較網站, 用比較功能深入分析唔同醫療保險計劃, 包括保障範圍、新保障功能同未來續保保費走勢, 幫你做足準備, 真正買得安心、用得放心!
以上資訊只供一般教育、分享和參考用途;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保險、金融或投資產品提供推廣、建議、邀請或招攬,更不足以構成任何購買產品的依據。閣下在作出任何購買保險產品決定前,應以保險公司提供的資料為準,及/或尋求持牌保險中介人的獨立和專業意見,並根據自行研究和需求作判斷。